從這麼激烈的衝突中,如果說真的說非營利組織有甚麼可以學的,或許就是: 善用社群媒體:這波海量捐款,主要是因為MFF的推文被名人轉推,善用社群媒體的力量,即使是小型組織也有機會登上大舞台。
當日在結束一整天的學習研討會議之後,還附帶了個聯誼活動,這時有位從外縣市來東京參加會議的女士開口說話了:「我是不會參加接下來的聯誼活動,我只想回到飯店房間裡,完成受地方雜誌委託,描述關於自己創業過程的稿子。就因為很重視「目的」和「效率」,分析型人寫的電子郵件,多半會以簡潔明確的方式,列出自己想說的要點。

分析型人總是著眼於結果,極具效率地工作,因此常常會給人一種「工作能力很強」的印象。將許多狀況盡可能的數據化,就等同於做了「分析」,而這也是典型分析型人最看重的事,如此就能直接提高作為的動力。我熬夜所寫的稿子,竟然被雜誌編輯給退稿了。他們委託我寫的內容,主要是希望我回憶描述創業時的甘苦談,但是我根本已經沒什麼印象了,也不喜歡去談論什麼甘苦,於是就寫了其他的內容……。如同前面所提及的,若是「目的」和「理由」不夠明確的工作,他們很多時候都不會積極地去處理。
職場特徵:重視工作目的與效率 當進行會議和商談時,分析型人的正字標記,就是他們別具特色的發言。有時候因為主管很忙,只能概略地說明,此時你應該另外找個較合宜的時間繼續詢問,或者是自己找出原因來。一開始,他不斷加碼要價,但最後又採取了區別對待的策略,追求在擴大進口、放寬市場准入門檻和改善智慧財產權制度等,能夠快速看到成果的一些問題點上達成共識,暫時擱置產業政策和產品補貼等根深蒂固的分歧點。
近作有《中國崛起的終結》〔日經premium系列, 2013年〕) 貿易摩擦暫告一段落 儘管人們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港譯「特朗普」)的評價是「難以預測」,但在美中貿易戰上面,他的表現卻讓人一目了然。然而即便如此,美國的對華高科技冷戰也只能說是一種極端政策,可能會像下文所述那樣,導致美國陣營陷入孤立。恐怕是因為那樣將導致美國經濟,尤其是證券市場遭受打擊,進而影響他再次競選總統。只會削弱西方IT產業,反倒有利於中國 自世界貿易組織(WTO)1996年通過IT產品關稅削減諸邊協定呼籲實施零關稅以來,IT產業一直在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發展,而最近美國的強硬政策相當於出其不意地宣佈了「要將IT產業排除在自由貿易適用範圍之外。
似乎美國認為目前的措施還不夠,預計還將進一步加強管制。有一種觀點認為,美中圍繞這種資料經濟的機制和規則展開競爭,將導致21世紀的全球經濟在資料和數位經濟的舞臺上分裂為美中兩大陣營,日益趨於集團經濟化。

如果要說起安全保障方面的擔憂,那就沒完沒了了。韓國、臺灣乃至美國的IT產業也將是相同的命運。但如果將目光轉向東協、中東、印度和非洲等地就會發現,這些地區正以高於已開發國家的速度實現著經濟的數位化和智慧化。在全球範圍發展起來的IT供應鏈也將被切斷。
美國的強硬政策可能會招致與其預期截然相反的結果。文:津上俊哉(現代中國研究者,諮詢公司津上工作室代表。正如後文所述,順從美國的要求很可能對日本的產業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但或許日本只得將之視為維繫同盟關係的成本。另一方面,因美國出臺的禁售措施而面臨半導體斷供風險的中國,已經開始以加倍努力的勢頭培養本國半導體產業。
此外,儘管美國一直要求全球已經啟動的5G通信網路建設排除華為等中國企業的設備,但目前來看,加入美國陣營的只有日本、澳洲和越南3國,G7國家中的英國和德國均表示「將有條件地採用華為設備」,而G7以外的G20主要國家則普遍表示「歡迎華為」。美國陣營主張,中國一方面設置壁壘保護本國資料,另一方面在他國大肆獲取資料,是一種「不對稱、不公平的競爭」,並且對個人隱私和安全的保護也不夠齊全,試圖建立與之對抗的同盟集團。

就在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時候,美國又加強了政策,比如對盟友施壓,要求各國在建設5G通信網時不要使用華為等中國通信設備製造商的5G通信設備,等等。憑《中國崛起,日本該怎麼辦? 》〔日本經濟新聞社, 2003年〕獲三得利學藝獎。
據說,過去一直使用美國零部件的華為智慧手機也逐漸在改用國產零部件先後擔任日本駐中國大使館經濟部參事官、通商政策局東北亞科長、經濟產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等。各國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是因為過於極端的「排除」方針將導致成本升高、工期延遲和通信品質劣化等問題,負面影響太大。文:津上俊哉(現代中國研究者,諮詢公司津上工作室代表。美國陣營主張,中國一方面設置壁壘保護本國資料,另一方面在他國大肆獲取資料,是一種「不對稱、不公平的競爭」,並且對個人隱私和安全的保護也不夠齊全,試圖建立與之對抗的同盟集團。恐怕是因為那樣將導致美國經濟,尤其是證券市場遭受打擊,進而影響他再次競選總統。
在全球範圍發展起來的IT供應鏈也將被切斷。只會削弱西方IT產業,反倒有利於中國 自世界貿易組織(WTO)1996年通過IT產品關稅削減諸邊協定呼籲實施零關稅以來,IT產業一直在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發展,而最近美國的強硬政策相當於出其不意地宣佈了「要將IT產業排除在自由貿易適用範圍之外。
第二,且不說利弊好壞,對於依賴跟美國結盟來保障安全的日本而言,要拒絕美國以安全保障為名而提出的各種要求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即便如此,美國的對華高科技冷戰也只能說是一種極端政策,可能會像下文所述那樣,導致美國陣營陷入孤立。
美國的強硬政策可能會招致與其預期截然相反的結果。日本的電子產業已經衰退,僅有電子零件還保持著活力,但如果今後美國進一步加強政策,那麼這個行業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走向衰退。
換言之,在建立同盟集團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面。令人擔憂的高科技冷戰 另一方面,最近一年多來,美國在高科技領域採取的管制政策進一步升級,除了美國外資投資安全審查委員會(CEFIUS)加強針對中國對美投資的限制外,美國還禁止政府和企業使用中國產IT設備,禁止向被列入所謂「實體清單(entity list)」的中國企業出口IT設備(包括通過第三國間接出口美國技術)。憑《中國崛起,日本該怎麼辦? 》〔日本經濟新聞社, 2003年〕獲三得利學藝獎。近作有《中國崛起的終結》〔日經premium系列, 2013年〕) 貿易摩擦暫告一段落 儘管人們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港譯「特朗普」)的評價是「難以預測」,但在美中貿易戰上面,他的表現卻讓人一目了然。
中方在擴大進口和放寬市場准入門檻方面做出了大幅讓步,可美方依然保留了大部分制裁關稅,儘管這個結果可能有些不理想,但中方原本也沒有選擇全面貿易戰的意圖和餘力。華為和中興通訊的硬體在這些地區佔有很大市場份額,在軟體和APP方面,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積極併購當地優秀的新興企業,不斷擴大民間層面的同盟。
此外,儘管美國一直要求全球已經啟動的5G通信網路建設排除華為等中國企業的設備,但目前來看,加入美國陣營的只有日本、澳洲和越南3國,G7國家中的英國和德國均表示「將有條件地採用華為設備」,而G7以外的G20主要國家則普遍表示「歡迎華為」。因此,說得難聽一點,對於美中雙方而言,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就像是一齣結局一目了然的爛劇。
一開始,他不斷加碼要價,但最後又採取了區別對待的策略,追求在擴大進口、放寬市場准入門檻和改善智慧財產權制度等,能夠快速看到成果的一些問題點上達成共識,暫時擱置產業政策和產品補貼等根深蒂固的分歧點。另一方面,因美國出臺的禁售措施而面臨半導體斷供風險的中國,已經開始以加倍努力的勢頭培養本國半導體產業。
據說,過去一直使用美國零部件的華為智慧手機也逐漸在改用國產零部件。如果要說起安全保障方面的擔憂,那就沒完沒了了。有一種觀點認為,美中圍繞這種資料經濟的機制和規則展開競爭,將導致21世紀的全球經濟在資料和數位經濟的舞臺上分裂為美中兩大陣營,日益趨於集團經濟化。明顯可以看出他的真實想法——不願發動美中雙方針鋒相對加徵制裁關稅的全面貿易戰。
就在人們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時候,美國又加強了政策,比如對盟友施壓,要求各國在建設5G通信網時不要使用華為等中國通信設備製造商的5G通信設備,等等。似乎美國認為目前的措施還不夠,預計還將進一步加強管制。
如果西方IT產業被迫放棄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將會遭受重大打擊。但如果將目光轉向東協、中東、印度和非洲等地就會發現,這些地區正以高於已開發國家的速度實現著經濟的數位化和智慧化。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國經濟因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而出現增速放緩,進口量未及目標,那麼就存在秋季美國總統大選之前紛爭再起的風險。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美國將在圍繞資料經濟的制度競爭中失敗 有人說,21世紀將是一個「資料經濟競爭」的時代,誰掌握的資料量越多,誰的經濟競爭力就越強。